重庆市中小学书记校长谈新时代教育变革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欧健: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健康、智慧的大学附中
为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教育》政务新媒体、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开展“向往的学校:重庆市中小学书记校长谈新时代教育变革”大型融媒特别报道活动。
我们走进全市城乡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围绕全市教育工作会提出的重点民生实事和工作目标,聚焦党建领航、培根铸魂、优质均衡、名师培育、强基赋能、城乡一体化、教育数字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等关键词进行深入采访,通过文图、视频等融媒体形式,聆听中小学书记校长们的办学思考,见证我市城乡中小学的发展成果,展现重庆基础教育发展的变革力量,讲好重庆教育故事,传递重庆教育好声音,反映全市基础教育系统“拥抱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的良好精神风貌。
关键词:开放、健康、智慧
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十四五”到 2035,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制定了哪些发展目标、愿景与规划?
答: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附中,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立人·新民”办学理念,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致力建设“中学里的大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生涯幸福奠基。多年来,被社会亲切地称为“学生的梦工场”“嘉陵江边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十四五”到 2035,我们对未来学校发展有两个定位:一是办“大学里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二是做“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为此,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文化理念先进,教育质量卓越,办学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实现“开放的人才培养、健康的文化涵养、智慧的现代治理”三大目标,将学校建成一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健康、智慧的大学附中。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
问: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部署新要求,学校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各种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建成一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健康、智慧的大学附中,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答:学校面临的机遇,我想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关键词来阐释。天时:我们身处的新时代就是学校的机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空间,创造了可能。对于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来说,响应时代的召唤,就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地利:学校地处北碚区,区委、区政府,以及西南大学等都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支持。国家对特色示范高中的重视,让西南大学附中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从政策氛围、发展机遇、人财物的支持等方面来看,现在对学校来说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人和:教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教师的高度影响一所学校的高度。西南大学附中一直重视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教育情怀、教育家精神的优秀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校人心思上、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心同力的干事氛围日渐浓厚。
当然,学校也面临着深化内涵发展、提升品牌辨识度、加强学术建设等三个层面的挑战。例如,面对时代要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西南大学附中形成了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集团化办学的西南大学附中范式。但是,跨地域、多校区的一体化管理中,如何实现系统化、标准化,如何保证发展的高质量是一大挑战。为此,学校提出了“智慧的现代治理”,通过纵横两个体系来破解这一难题:从纵向来看,学校成立九大中心,在分管校长的带领下,实现西南大学附中文化理念、教育教学体系的统一;横向来看,实现级责制,以支部书记作为年级第一责任人的五人组管理,实现了西南大学附中年级管理的一体化。此外,学校还有一个交错的网络——教研组。依托基于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附中教育教学标准。同时,在品牌辨识度层面,西南大学附中有很好的社会与行业声誉,中、高考成绩始终位居重庆市前列,处于“第一方阵”。在高效的师资体系、教育体系保障下,五大学科竞赛不断突破。学校充分依托校内、校外资源,系统完善理科类强基课程;系统实施人文强基实验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近年来,大批学子通过强基计划被双一流高校录取。但是,时代的变化与人民群众要求的提高,“倒逼”我们从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思维去重新思考西南大学附中的社会观感。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中学里的大学、大学里的中学”这一独一无二的口碑,“低进高出”这一口口相传的口碑,还有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美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让人民满意的口碑这三个层面去突破。所以,学校提出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全面发展(宽度)、终身发展(长度)、个性发展(高度),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一个立体、大写的人。
“学术氛围浓厚”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四大办学特色之一,学校给每一位老师的定位是,既是教学“行动者”也是教育“思想者”,既能“站稳讲台”,也能“坐稳书斋”。西南大学附中作为一所学术型学校,第一个关键词是“研究”:学校教师80%以上都有课题研究,包括全国性、市区级、校级课题,都和西南大学的导师建立了密切联系,课题研究有思想、有高度。第二个关键词是“体系”: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青蓝工程”“卓越计划”“领航计划”,分别助力年轻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创设更适宜、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和展示平台。第三个关键词是“平台”:学校依托大学资源,借助大学学术力量,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不断提升附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校还鼓励老师们“走出去”,老师们寒暑假期间到北大、清华等名校参加教师专业培训,深化专业学习,拓展知识宽度;同时,学校邀请全国各地名师走进附中,与附中老师交流碰撞,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读书会、教师沙龙等活动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
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围绕集团化办学,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答:作为一所基础教育强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是附中的“天然责任”。在集团化办学方面,我们有四项主要举措:一是标准化建设下的集团化办学。通过对所有校区进行集团化管理,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统一,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附中标准。二是深入开展县域高中托管帮扶。2022年6月,教育部直属高校正式启动县中托管帮扶工作,我们对云南鲁甸中学、贵州道真中学、重庆秀山高级中学等,制定了“一校一策”的托管帮扶战略。三是高质量合作共建教育共同体。与重庆巫山中学、四川广安中学等兄弟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师培养层面做出更多实践探索。四是“U云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化教育技术,通过西南大学附中A端的优秀师资,输出到薄弱地区学校,实现师资共享,达到共同的教研、共同的成长、共同的提高。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问:新时代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扎根教育强国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一员。围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有哪些新举措?
答:在教师培养层面,学校聚集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能力特别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面对新时代、新背景、新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层面,我们提出“一大目标”“三个计划”“十个平台”的教师发展路径。一个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品格、品位、品行特别棒,师德、师风特别好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的具体措施包括,突出“政治学习”,发布“荣誉体系”,列出“责任清单”,制定“工作标准”,宣传“标兵楷模”,强化“纪律约束”。
三个计划是,西南大学附中一直重视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学校以“青蓝工程”“卓越计划”“领航计划”,分别助力年轻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创设更适宜、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和展示平台。
通过十大平台,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实现了从全面培养到个性定制。第一是继续教育平台,实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位居重庆市前列;第二是对外交流平台,学校每年固定举办和承办数场全国性学术会议,以及十余次区域性学术活动,丰富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第三是读书研讨平台,依托图书中心举办“知困”沙龙、党支部读书会等各级各类读书会,给教师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第四是讲座报告平台,组建了培训专家库,鼓励优秀教师立足自身擅长的领域开展对外培训和讲座;第五是基地建设平台,建设人文强基基地、校史研究基地、数理实验基地、人工智能基地等数个专业基地,吸纳了一批有专业特长和研究热情的教师,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第六是缤纷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缤纷艺术节、缤纷美育节、缤纷体育节、缤纷科技节、缤纷心理月等特色经典活动,师生同台,五育并举,在活动育人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第七是师徒结对平台,构成了附中的师承体系;第八是轮岗轮职平台,为干部和教师创造在不同校区、中心、年级,不同岗位轮职轮岗的机会,加速教师的成长;第九是项目建设平台,与西南大学通过牵手搭建项目,开辟大中小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拓宽教师成长的通路;第十是赛训评比平台,学校将赛训体制建设作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校内外名师和团队互学互鉴,获得成长。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读书进修,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研训交流,都着眼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着眼于为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问: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这三个方面教育的实施中,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答:西南大学附中致力于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健康、智慧的学校。在这个愿景中,“健康”指“健康的文化涵育”。体育教育,是我们这种“健康文化涵育”的重要组成。女子足球、田径、武术、击剑、跆拳道等精品体育项目,缤纷体育节、穿行春野、趣味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以及数千平米的学生活动中心,全天候可用的风雨操场,数个专项运动场馆,共同构成和保障了“体现力与美,协调身与心,融合德与智”的附中体育课程。
西南大学附中的体育教育,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项终身热爱的体育运动,一种滋养生涯的体育精神”;在附中,从来不会缺失一堂体育课,因为我们有全重庆市乃至全国最大的风雨操场,可以容纳二十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无论天气如何变化。
审美能力,是人类的特有能力,与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力紧密相关,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国家一等奖案例“一核一线多维美育体系”为代表的附中美育,是附中课程的关键拼图。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附中“缤纷美育节”就会拉开帷幕,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得以在重庆美术馆这样的顶级场馆展出,一场美育学术盛宴也在校园同步举行。“美”是无界的,美育也是超越学科的:在附中,既有美育节、美术创新班、丰富的艺术课程等专门的美育阵地,也有学科美育课程、跨学科融合美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美育课程这样全面的美育浸润。
附中的劳动教育,是与生涯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是每一个人追求生涯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附中的生涯课程读本《遇见最美的自己》,将劳动教育作为生涯发展的关键;我们参编了重庆版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并在几个年级推广;我们在校内外开辟劳动基地,烹饪社团的师生用基地的产品开展“食育”课程;我们与大学的院所和数十个企业签订实践协议,学生可以体验现代智慧劳动,做新时代的劳动者;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对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的培养。
关键词:办学110周年庆典
问:2024年,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办学11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110周年办学庆典有哪些考量?
答:2024年是西南大学附中的一个新起点。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回望历史,追问反思,探究思索哪些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以及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下附中的价值和使命,为重庆乃至西部教育的发展再立新功。西南大学附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从一隅开始,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始终一路步履铿锵,为国家培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围绕办学110周年庆典,学校将全力抓好这一聚人心、展形象、树旗帜的重大契机,以“学术的态度、文化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校友的温度、数字的速度、影响的广度”为基点,围绕“学术校庆、人文校庆、开放校庆、校友校庆”,举行一系列重要论坛、座谈会、成果展、校友活动等,向社会呈现一场“简朴、温暖、务实、共享”的校庆。山水总相逢,相见不恨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生们的团结奋斗,更离不开校友们的关注和支持,在此,我诚挚邀请校友们常回家看看这片镌刻青春记忆的土地,参与母校的建设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和西南大学附中一起,奋力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教育情怀
问: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请谈谈您对“教育情怀”的理解?请描述一下您心中向往的学校是什么样?
答:“教育情怀”首先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一种来源于生命体验的情感。西南大学附中的校歌有两句歌词:“人的一生,何时率真至纯”“春江融几多,少年欣欣;秋水汇几多,师长殷殷”。一个人的教育情怀,就来自于他在“率真至纯”的同学时代,师长殷殷的教导,来自于“少年欣欣”时,感受到的校园的纯真美好。这让他热爱教育,相信教育,投身教育。
“教育情怀”也是一种使命责任,一种无怨无悔的热情。作为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学校的管理者,最能感受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依托于国家民族的进步。投身于伟大的时代潮流,个体才能收获幸福与意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学校的发展才有方向和动力。新时代的教育情怀,包括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持续热情。
“教育情怀”更是一种强大力量,一种充盈的决心和信心。无情怀的教育者,是冰冷乏味的教育者;无情怀的教育,是无力的教育。“情怀”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感受到的动力;情怀也不是自我感动的“小情调”,而是鼓舞他人的“大力量”。
我们的教育主张是,为学生的生涯幸福奠基。生涯,不是一时而是一生。在西南大学附中,同学们应该收获:感受幸福的能力,追求幸福的本领,增进他人幸福的理想。
书记档案:欧健,教育博士,正高级教师,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品牌建设促进会基础教育分会理事长、重庆市生涯规划协会理事长。在教育核心杂志或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文章并获奖共计数十篇,主持主研全国规划课题、市级重点课题等共10余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特等奖等,主编或参与编写多部著作。入选重庆市十佳科研校长,重庆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首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
来源丨华龙网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重庆市中小学书记校长谈新时代教育变革